-
- 走进“大鲁艺” 艺术为人民
-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8日 点击次数:18 所属分类:活动新闻
马海莹 :走进 “大鲁艺” 艺术为人民 | 第二届鲁艺艺术节纪念文章(一)
走进“大鲁艺” 艺术为人民
马海莹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建立于1938年4月,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倡议下,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中建立的一所正规的艺术院校,设有美术、音乐、戏剧专业,后增设文学系,鲁艺人称之为“四部合唱”。鲁艺的师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和香港地区。他们是一批有着艺术天赋,有着过人才华,更有着一颗向往民主、自由、进步之心的热血青年。他们中间有些人已经成名,在国统区的专业院校中任职执教;有些人家道殷实,不愁生计,尽管如此,这些人都义无反顾地奔向延安,去接受异常艰苦的生活与工作学习条件,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抱定了跟随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才华投入到抗日救亡战斗中去的决心。同时他们也要把自己了解的艺术作品和才能奉献给陕北革命根据地乃至全国的父老乡亲,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鲁艺建立后,教务部门按照专业设立了课程,开始了正规的教学。因当时的条件所限,很多教学活动都是在室外,房前屋后都有课堂,所以和当地的老百姓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关系。老乡们会好奇的观看,看的次数多了就看出了门道:音乐系哭爹喊妈,戏剧系装疯卖傻;美术系画他爸爸!(音乐系练声唱的音阶,美术系素描的基本功画老人像)也就是说那时候的鲁艺从教学到演出都存在着一些和老百姓格格不入的地方。在鲁艺内部也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主要是在文艺思想、艺术理论、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等问题上都有争论。
大家知道,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当时的延安条件非常艰苦,红军到达陕北后,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大批革命干部和军队的进驻,使延安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承担了为抗日战争需要做出的巨大贡献。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和蒋介石的封锁,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毛泽东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每一个战士,都有具体的生产任务指标。鲁迅艺术学院也不例外,全院师生积极参加。既要按教学计划上课,按工作需要组织队伍演出,同时也要上山开荒,挑水种地,纺棉线织毛衣……在这么艰苦而又紧张的工作学习状态下,鲁艺人仍然在寻找着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抗战一定能够胜利,但是艺术道路该怎么走,总是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从设立在山西武乡县前方鲁艺归来的李伯钊校长,把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包括朱德同志的看法,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据说主席听得非常认真,两人谈了三天。结合延安文艺工作者提出的问题与一些现象,在做了大量的调研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时间是1942年5月2日、16日和23日。在这三次座谈会上,100多位参会人员(其中鲁艺的代表有50余位)围绕着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在23日 一天的总结发言中,毛主席联系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从马列主义的高度,系统地回答了文艺运动中有争议的问题,强调了党的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问题,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一周之后毛主席还专门到鲁艺给师生们宣讲座谈会的精神,他号召鲁艺师生走出小鲁艺,走进“大鲁艺”的火热生活里,去创作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发表后,为党的革命文艺路线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使鲁艺人找到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道路。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这个“大鲁艺”之后,鲁艺人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大爆发,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创新,一边大量汲取民众生活中的养分,一边以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高度去改良旧的艺术形式,为其注入革命的、新鲜的、时尚的、 的内容。思想路线明确之后,这样的大改变带来了巨大的效果和影响力,一大批符合抗日战争形势和根据地生活特点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美术系的江丰、彦涵、古元、胡一川、马达、沃渣等创作了一批木刻版画《清算》《不让敌人抢走粮草》《乡政府办公室》《胜利归来》《冼星海像》《夺回我们的牛羊》等等,同时结合中国百姓的审美特点,将人物脸面的阴刻改良为阳刻,使人物看起来更清晰,更准确,更亲切;文学系的莫耶、贺敬之、马烽、周立波等创作的歌词、小说《延安颂》《南泥湾》《吕梁英雄传》《暴风骤雨》,海默的话剧《粮食》更是长演不衰;音乐系和戏剧系的王大化、安波、马可等创作了以秦腔、郿鄠的曲调加以新词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鲁艺还打破了系别,组织了鲁艺秧歌队,走街串村去演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这时候的老乡们已经亲切的将鲁艺称为“鲁艺家”了。为迎接党的七大召开而创作的《白毛女》更是体现了“讲话”的精神,从举全院之力集体奋斗的创作模式,到观众中有战士举枪要打死黄世仁的现场效果,还有看完戏后坚决报名参加解放军的国民党战俘,一直到 文旅部振兴民族歌剧工程将该剧列为经典……都说明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必定是站位在文化制高点,艺术形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艺术语言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能够深入人心,能够给人温暖,能够直击灵魂。
新中国成立之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几十个传承单位遍布全国,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 话剧院、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星海音乐学院等等,这些艺术家云集的地方,沿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道路,继续为繁荣祖国的文艺舞台贡献着力量。延安大学艺术学院更是恢复了鲁艺的校名,让这个响亮的名字赓续下去。在天安门广场,我们看到的纪念碑浮雕,国旗国徽、政协会徽、人民币图案等设计有鲁艺美术人的参与,在每个节庆日大家听到的耳熟能详的歌曲《春节序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让我们荡起双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都是鲁艺人的作品。我们看过,至少是听说过的电影《赵一曼》《南征北战》《上甘岭》《青春之歌》《甲午风云》《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五朵金花》《闪闪的红星》等都有鲁艺戏剧系、音乐系的导演、演员、曲作者参加。进入新时期以来,习总书记始终关心着文艺事业的发展,他几次对文化界的讲话,包括2021年在文代会上的讲话,都希望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要站在党和 、民族的高度,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我们理解这是党的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文艺路线。在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将自己的追求与 民族的利益牢牢结合在一起,继承 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精髓,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把握自己的职业操守,尊重人民,深入生活。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好作品。
今年我们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鲁艺校友会策划、组织了系列活动,将举办鲁艺文物文献展,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制作一台反映鲁艺人在大生产运动中深入生活、提高觉悟认识,为人民创作演出的原创民族歌剧《唱响南泥湾》。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将延安鲁艺人在“讲话”前后的状况告诉大家,将鲁艺人在艺术上的成就宣传出去。我们希望鲁艺人的精神 能够给当代青年以启迪,鲁艺人的经典作品能够让当代青年有所感悟,相信这是鲁艺的前辈们最感欣慰的事情。
以一位老鲁艺人对子女说的话作为结束“我对你们的希望,已经通过我们一生的道路表达出来了!”
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 马海莹
(作曲家、鲁艺音工团团员马可之女)
2022年5月
马海莹简介 马海莹 1954年出生,作曲家马可之四女。12岁时“文革”开始,15岁即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兵团战士。1973年因父亲病重“困退”回京,后到北京塑料器材厂当工人。因从小喜爱唱歌,回京后即师从于中国音乐学院贺高勇老师,学习声乐。在工厂期间曾参加塑料公司业余宣传队,为独唱演员。1979年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合唱队,此时父亲马可已去世三年。在中国歌剧舞剧院期间,马海莹参加过《窦娥冤》、《贺龙之死》、《古兰丹姆》、《星光啊星光》等大型歌剧的演出,历任团委书记、党办副主任、歌剧团团长。
1992年任中央民族乐团党委副书记兼副团长、中国歌舞团党委副书记兼副团长。任职期间多次组织、策划、带队参加重大国事、外事任务,多次带队参加文化部直属院团三下乡活动以及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现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退休干部。
2016年经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为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并被选为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2021年7月,校友会换届后,继续担任会长。
- 相关标签:央国企就业安置
-
上一篇:沈阳音乐学院鲁艺红军小学
下一篇:我们心中的鲁艺”——延安鲁艺校
联系我们
鲁艺传承(江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南京联系人:金主任
电话:19952330008
邮箱:2407143435qq.com
地址:江苏南京市物媒大厦紫晶大酒店6楼
顾问指导单位:
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青少年工作部
北京联系人:韩老师
电话:18501381890
地址:北京市西城鲍家街43号院筒一南楼216

微信二维码